本文目录导读:
深入解析: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在新生儿黄疸的众多类型中,母乳性黄疸是一个相对常见且特殊的存在,它特指在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中,由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或喂养方式导致的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现象,本文将详细解析母乳性黄疸的定义、类型、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类型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指因母乳喂养而引发的黄疸,它通常分为两型: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也称为母乳喂养性黄疸,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主要是由于喂养不足、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导致的胆红素增高,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则多发生在出生后1周左右,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4-12周,目前,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母乳中存在的某些因子有关,这些因子可能促进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偏黄、眼白泛黄等,黄疸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重度较为少见,除了黄疸外,患儿的身体状况通常良好,吃奶、大小便、体重增长等方面均正常,患儿的肝脾大小、肝功能以及HBsAg等指标也均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当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的症状会迅速缓解,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后,血清胆红素会在1-2天内回升,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即使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母乳性黄疸的成因
母乳性黄疸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母乳摄入量少:当母乳的摄入量相对较少时,可能导致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吸收增加,进而引发母乳性黄疸。
2、遗传因素:临床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若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病,则新生儿患病的几率会增加。
3、代谢器官未发育成熟:新生儿或婴儿的肝脏、肠道等胆红素代谢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从而诱发母乳性黄疸。
4、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可以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吸收,当此酶水平过高时,可能诱发母乳性黄疸。
5、肝脏UGT酶基因多态性:肝脏中的UGT酶是负责代谢胆红素的一种酶,若该酶的基因多态性存在缺陷,可能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进而引发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对于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暂时停掉母乳:当确诊为母乳性黄疸时,可以暂时停掉母乳,观察黄疸的消退情况,停母乳后,黄疸症状通常会迅速缓解。
2、光疗:对于黄疸程度较重的患儿,可采用光疗进行治疗,蓝光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通过光疗可使胆红素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光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皮肤,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晒太阳:对于黄疸程度较轻的患儿,每天多晒晒太阳也有助于黄疸的消退,但晒太阳时需注意避免隔着玻璃晒,要让患儿的皮肤直接暴露在日光下,要注意防晒和补充水分,以防患儿脱水或中暑。
4、药物治疗:在特殊情况下,如黄疸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采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药物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成因复杂多样,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母乳性黄疸的相关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家长在怀孕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避免滥用药物等预防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母乳性黄疸通常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愈。
发表评论